今天是2024年05月15日 星期三 农历甲辰 龙年 四月初八  北京: 晴 西北风3-4级转北风小于3级 -5℃~5℃

13中:从眼里走向心底——《十三中与我》

发布时间:2022/7/14 10:44:00 访问次数:1135




- 作者简介 -

  石晨煜,北京市第十三中学2018届毕业生。201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科学试验班,就读于历史学院历史学专业,辅修广播电视学。本科读书期间曾获中国人民大学同心人大奖学金、基础学科奖学金、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奖学金、京东杯创业之星大赛最佳创意奖、优秀学生干部、重大活动保障先进个人,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小组负责人,在校期间任人大艺术团宣传部副部长、历史学院文体部副部长,阳光人大招生办成员、学生会社团服务部成员、策划并主持学校对“声入人心”成员的采访,本科期间同时完成在QQ音乐、新浪的实习,在腾讯S+综艺《导演请指教》担任实习商务导演。



  总听人说起,时间匆匆如白驹过隙,再久的陪伴也不过是弹指一挥,这样的说法我原是不大在意的。直到今年七月第一天,我醒来看到的已经不是宿舍里隐隐可以闻到时间味道的床板,我才恍惚意识到,我的大学生活结束啦;距离我走进十三中那扇厚重的、总带着桐油味道、红漆已经隐隐带着裂纹的东校门,不觉已是七年。




  中考过后的心情格外清晰——得知自己被十三中录取,第一反应是庆幸!一早听说十三中这所学校漂亮、严格、成绩好。我对自己贪玩的心思又很有些自知之明,中考失利尚可接受,高考失常是决计不行!好在,适合我的十三中如期而至。
  在十三中,由于文理分科,我前后经历了两个班级,也就了解和“享受”了更多优秀师资。无论什么科目、什么岗位的老师,无一例外地无私而勤勉、严谨且真诚,对知识倾囊相授,视学生如同己出。现在回忆起来让我颇有些羞愧:高中时委实不懂事,喜欢给老师做表情包,越是喜欢的老师就越愿意以此方式表达亲近(例如偷拍钟老师,配上“形而上学不行退学”的白色宋体字……所幸老师们不大计较一笑置之),这是其一。这第二种羞愧便是学习。高三时成绩起起伏伏,第一把交椅轮流坐庄是常事。只可惜我贪玩,又爱看些没营养的网络小说,学习三分钟热度,倒是把爱好“勤勤恳恳”发展了一大堆。所以也不可能把自己定义在这“好学生”范畴里。好在老师们没有放弃我这个成绩不太好且偏科严重的中等生,否则就没有我的今天,我也将继续羞愧。我感激教我的每一位老师,是他们给了我今天羞愧的资格。



  如果说优秀班主任在学生中会有什么样的共同“反应”,那就是,一定会有专属的“昵称”,一定会有被学生们反复“学舌”的口头禅。班主任张老师刀子嘴豆腐心,我们在背后都亲切地称呼她“老张”,喜欢学着老张的样子重复她的口头禅“孩子们呐"。如今回想起来,一声“孩子们呐"里又有多少殷切!老张教得真的很好,江南游学的时候全班都用上了老张的“地理高手”表情包做头像;我毕业后,隐隐听说她因为教书教得好还被挖过墙角,只是“未果”。是因为来过这里的人都会把它当作“家”吗?我想,涛贝勒府的魅力,可能不仅在于这里曾是皇亲贵胄的府邸,更在于十三中在近百年的岁月里为这座皇家庭院注入了新的精魂。

    

    

    

  很难说我们这一届这么多同学学历史是不是继东老师的功劳,因为我自己就是其中一个。继东老师把历史讲得很有趣,学历史,时间轴很重要,继东老师总说“我两三分钟就画完了”, 可是基础不好的我总要画上几十分钟。有意义的点多,一遍一遍地不厌其烦地画,但是很有用。最后完成得越来越快,直到烂熟于心。我很喜欢历史,因为历史有趣:中国几千年的岁月变迁、人事更迭像一场永不落幕的活话剧。大学选了历史专业:虽然就业比不上人大其他热门学科,但我还是很想学,我戏言“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”。事实证明:知识只是培育和践行热爱的工具,有自己的热爱并且愿意为热爱付出热血,这应该是人生的真谛之一。
  何老师总是很温柔,一直很想感谢她对我的认可。十三中的老师们好像都很有自己的一套经验,我也尝试过家教和课外辅导,可是效果差强人意,语文是真的很难教吧,可是何老师总能一眼发现问题。我当时喜欢何老师还有另一个原因:我坐在倒数第二排,最喜欢看到的可能就是何老师侧身站在门口敲敲门,温柔地说今天就不留语文作业了。老田便相反,田老师的课太有意思了,现在耳边好像还在回响老田课上中气十足的“傻子才靠瞪眼瞧”。最后那段日子天天霸着程老师从早到晚学英语,因为我英语弱一些,程老师便额外给我布置了翻译作业,日积月累也攒起来了一本中文版完型阅读,英语单词被我贴得到处都是,毕业回去的时候见到程老师,她笑称我最后几次进步可以说全靠英语,我深以为然。

    

    

    
随时随地的答疑

  十三中确实是严格的。
  现在想想,严格大抵来自于老师,与其说是管得严,不如说是有规矩——我是认可的。生活中,束缚无处不在,自由总是相对的。在这里我学会的远不止书本里的概念算法——事实上当时背得再滚瓜烂熟四年后的今天恐怕也都忘得精光了——我至今记得高一入学第一天,我坐在1班的教室里,班主任汪老师穿着深色的裙子站在讲台前讲起慎独。这两个字至今对我来说仍旧是自我监督的利器。老师们真正影响我的除了知识还有为人之道。尊师重道、待人接物、道德礼节、生活常识,统统学到了。在对的时间做该做的事——所谓规矩,不过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。
  如果没有教过我的老师们,一定不会有今天的我——也许这就是老师的意义吧!三尺讲台,三寸舌,三寸笔,三千桃李。教书育人,改变一代人的生命轨迹,这是多酷多伟大的事。




回母校看望老师




  我总觉得,母校的一切都很美。
  午后透过树叶照在红墙上的光影,透明的玻璃食堂,红墙灰瓦,林木成荫。高三晚自习后,站在三楼,像站在百尺危楼,天穹触手可及,星河揽人目。看过许多地方的落叶,城市的,城郊的,乡野的……我总觉得十三中的树叶是有生命的。元上都旧址的风不止,落叶厚厚得铺了满地;苏杭的叶子低垂着,还绿着就飘落进了水里。但学校里的不一样,沉稳又活力,铺满窗台,被雨打湿后从高处盘旋而下,落在红色的教学楼前,有时会紧挨着树根,隐隐又能品出一些落叶归根的味道,然后被晚归或者早起的学生们摆出各种奇妙“阵法”......就像这里也是我们的家。

    

    

    
高中生活 历历在目

  前些日子朋友圈里电子版的高中回忆录很是盛行了些时日,我原来总想,记忆大抵是有生命的,和时间一起流逝泛黄,最后开始褪色变得模糊,可是回忆录里食堂、校园、教室里的日常,那些琐碎的字句,让我的记忆又一下子跳出来,至此时我落笔,旧时好友的脸依然生动得很,记忆中翠绿诱人的往事又变得油亮亮。
  可以说在十三中的每一天都是鲜活又新鲜。
  考试多发一张答题纸的文综卷子和放不下腿的桌子,前面黑板上课表写的错别字,QQ群里被肆意传播的表情包,小院里的琴房,还有高三四月飞雪在短袖外面套着的棉马甲:原来,记得每一个人和那些不起眼的小事是这样自然而然的事情。
  现在想想十三中也没有很严格,可以算是只在该严格的地方严格,除了正正经经地学知识,社团、课外活动真的很多,送给我一个丰富多彩的学生时代。

    

    

    
行走的课堂

  母校的课外活动很多。学生时总盼着运动会,在开幕式各显神通。我仍然记得高三最后一场运动会,学校直接包下奥体,只可惜学校一办运动会就会下雨已经似乎成了铁律,有时候觉得神秘,好像运动会是某种盛大的祈雨仪式,最后又都会圆满结束。
  兴趣选修也开了很多,其余的已经记不大清了,我自己修了意大利语,我好像是不大有语言天赋,到今天只记得一两句日常用语,但是学的时候很是兴奋了一阵。课余会去看理科班同学做实验,我很希望他们多做些诸如做冰淇淋这类的实验,这样也能造福我们看热闹的群众,让我们分一杯实验成果去。

    

    

    

    
丰富多彩的活动

  学校的社团多,招新时候挑花了眼,干脆自己建了一个广播剧社,“据点”被分在实验楼105,不知道这个社团今天还在不在。然后又参加了学生会实践部,一路误打误撞做了副主席。前些天还因为留学去同一个国家和当年的学长聊过天,当时他从实践部退休还因为毕业很是伤感了一把,转眼我们都在为新的路途规划了。在学校里建了个技术组,听说还在,处女作好像是毕业小片《我们·正青春》,当时给小片填词写了首片尾曲:“所谓寒窗,莫错付枉。怎么能不怀念……”
  十三中人好像很有些传承的使命感在身上,至少在我面对的同学们身上是这样。学长学姐人都很热心,好像是高一时候我在“学长助学”活动上做志愿者,我在这里认识了班班师姐——正好写回忆录的时候也看到她的文章,还有北大毕业的赵雍岚学姐——她真的帮了我很多,不仅仅是精神层面上的鼓励,还有些实打实的学习方法和笔记,实是让我受益匪浅。但说来也巧,其实那天我负责的教室是人大的,回来的是耿思博学长,当时相当憧憬,虽然没有真的咨询过什么但是确实是留了他的邮箱的,没想到两年之后我也如愿以偿考进来,昨天还看他评论说我也毕业了,真的很快,时间流逝起来总是无情。


学长助学

  学长学姐们的真诚是很纯粹的,希望母校好,所以也真切地希望所有的十三中人好。包括同级的同学,我总觉得高中时的感情是无可取代,也更珍贵。上了大学之后虽然也是学生,其实也说不上什么复杂,但是感情确实是不大一样的。
  有时候也觉得很有些玄学在,高二和同班同学一起去北锣鼓巷许了愿,可以说我们三个的“志向”都实现了。其实哪有什么玄学,只应该感谢母校对我们的栽培罢了。


冲锋号角响起那一刻,有彼此相伴


田英老师和张和清老师送给同学们的幸运红绳


当时拍下的许愿卡




  高中时喜欢抄些乱七八糟的句子,最喜欢的是周国平《风中的纸屑》——“比成功更宝贵的东西,是追求本身。追求即是青春本身。”也送给所有的学弟学妹们,希望大家能拥有自己坚定的追求,唯愿诸君,过千山有行舟,顺风顺水上重楼。
  其实为什么要好好学习,最近看到“小镇做题家”这个词颇有感慨,高中时候其实对诸如“未来”、“梦想”这类词都是模糊的,考个好成绩,读个好大学,是每个学生的使命,我当然也不例外。所以那些“读书改变命运”的话被不知天高地厚的我归为青春鸡汤。后来上了大学之后,接触到更多的同龄人,实打实接触到改变了命运的人,他们的经历沉甸甸,原来读书才是学生时代付出最少的代价便能够获益最大的事。我的大学同学戏称本科学历是性价比最高的人生大跳台,落笔至此,不知会不会被学弟学妹们归为老生常谈,不管如何,还是希望多少能起到些激励作用,只望诸君能读书时一定珍惜时光。
  在十三中的一切好像一场梦,大家一起朝着同一个目标,不必顾虑太多,只努力朝前看,最大的烦恼是第四节课的老师偶尔会拖堂,抢不到食堂最左边窗口的台湾卤肉饭,这是多“了不起”的烦恼,其他那些细碎的烦心事今天想起来反倒成了让人忍俊不禁的回忆了。想起只觉得,肆意,浓烈,青春多美好。我想青春美好,美好的是在十三中的日子里所有老师同学的陪伴、教诲所共同构成的成长。
  我一直觉得在十三中三年的时光里,青春没有轰轰烈烈地来,只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着。深蓝色边的校服,黑框眼镜,平凡又普通,没有玛丽苏电视剧里帅气的同桌,和疼痛文学里逃课旷课叛逆的二三事,每天挣扎着起不来床被家长数落,数着课表上课,偶尔在课间操偷懒,在查眼保健操的同学站在班门口的时候突然正襟危坐,考好的时候很难忍住不沾沾自喜,晚自习一页一页地翻卷子......这好像就是我的全部青春了。原来这样普通的日子在今天想起来是这样热烈而珍贵,原来在十三中平凡普通的每一天都是这样闪闪发光的。
  今又远航,路远山高水长。


推荐】【字体: 】【打印】【关闭
本站总访问量:1256983人次 | 最高峰6153人在线 | 当前有25人在线 | 网站地图 | 管理登录
版权所有:北京市第十三中学  联系我们:56876807
京ICP备2020035690号-1 |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913号 | 本站支持IPv6访问 | 技术支持:智慧创星